德育课程标准——精益求精,打造精品德育课程标准

       通过一系列工作,我院力求德育课程建设科学合理、教学目标定位准确、教学措施有力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:
(一)课程性质
        技工学校德育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,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,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。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,增强法治意识,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,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;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,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,提高劳动者素质,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,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。
        技工学校德育课坚持以人为本,以学生为主体,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,围绕学生德育需求的发生时机,以学生的思想、道德、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,紧密联系实际,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和教育,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生动具体地完成学校德育任务。

图1 我院在用的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德育教材
 
(二)基本理念
       1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,体现学校德育的功能
       本课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,有机地融入在教学内容之中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,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,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入手,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,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。从社会生活和职业成长等多方面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鼓励学生敢于有梦,勇于追梦,勤于圆梦,将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。
        2、从学生出发,内容平实易懂
       本课程教学的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学生的原则。更多地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,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;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,从人生观的角度激发学习的热情;更多地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,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友爱、互帮互助、开放宽容、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,培养合作精神;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,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;更多地培养学生了解社会,适应社会的能力。
        3、不断追求学科的完整性,努力实现课程综合化
        本课程应根据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的总体目标,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,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采用传统的学科体系,而是采用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的方式。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和开放性,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、职业活动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。
        4、突出时代感,培养探究与创新精神
         本课程教学要在培养学生遵循社会规范的同时,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。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,如自尊、自信、自强、乐群等心理品质和主体意识、竞争意识、效率意识等,培养科学思维的方式。本课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、探索性,强调学生的体验、探究、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,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、愉快、成功体验的过程。
        5、突出职业特点,满足德育的社会功能
        本课程应突出加强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教育,加强适应企业用人需要的训练,加强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培训。突出社会公德和法治观念教育,突出职业道德教育,突出安全意识、环境意识、廉洁意识等内容的教育,积极培养就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。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,既重视知识传授、观念树立,又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,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知行统一、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。
        6、落实素质教育,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
        本课程追求评价的全面性,立足学生发展,教学目标上要求追求知识、能力、态度有机统一,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。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,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,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,提倡学生、教师、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。
(三)课程内容设计思路
        本课程依据技工院校培养目标,突出实际、实用原则,将学生各个阶段的德育教育需求作为建构课程的出发点,将现实的社会生活、职业活动和价值观念作为学习和探究的领域。本课程的组织形式采用模块化方式,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程两部分,两部分相对独立(见下表)。
        必修课程是技工院校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:初中起点中级班设4个课程模块;初中起点高级班设5个课程模块,中级阶段完成4个课程模块,高级阶段完成一个课程模块;高中起点高级班设3个课程模块。选修课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扩展课程,为各类技工院校通用,共设11个课程模块。选修课程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,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的前提下,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,从而更好地为学生适应社会、提高就业能力服务。
各课程模块必须保证基本的课时,在此基础上,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际需要设定每个课程模块的实际课时。
初中起点中级班必修课程
学期 模块内容 基本课时
第一学期 道德法律与人生 36
第二学期 经济与政治常识 20~30
第三学期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20~30
不限定 学习高技能人才楷模专题教育 10
初中起点高级班必修课程
中级阶段 学期 模块内容 基本课时
第一学期 道德法律与人生 36
第二学期 经济与政治常识 20~30
第三学期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20~30
不限定 学习高技能人才楷模专题教育 10
高级阶段 不限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~30
高中起点高级班必修课程
学期 模块内容 基本课时
不限定 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 36
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~30
学习高技能人才楷模专题教育 10
选修课程(技工院校通用)
学期 模块内容 基本课时 备注
不限定 爱国教育 10~20




敬业教育
诚信教育
友善教育
文明教育
法治教育
创业教育
心理健康教育
法律基础知识
哲学基础知识
美育常识
 
(四)课程目标
       1、总目标
      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,贯彻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,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、道德教育、法治教育、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,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,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,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精神,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和民族自尊心、自信心、自豪感,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。
       2、分类目标
      德育课分类目标包含知识和能力、过程和方法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类。各类目标对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基本一致。
      (1)知识和能力
        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,形成正确的人生观,掌握在中国梦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。
        ②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对个人行为的要求,了解基本的法律规范,掌握维护合法权益的基本方法。
        ③了解职业道德和就业准备的基本要求,掌握提高职业道德、增强综合职业素质的过程和方法。
        ④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作用,认识职业教育与个人成才的道经。理解职业理想的重要作用,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方法。
        ⑤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,掌握适应新的学习、生活、工作环境的方法。
        ⑥了解我国当前经济政治的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,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。理解坚持科学发展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。理解我国当前经济、政治和社会等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政策。
        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,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若干重大问题。(针对高级班学生)
        ⑧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,初步形成运用分析、比较、归纳等方法,解释一般社会现象的意识,初步形成客观地、辨证地、发展地看待事物的能力。
      (2)过程和方法
        ①通过辨析道德现象、体验道德情感,学习法律知识、探讨人生问题,逐步理解社会规范的重要性,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,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,掌握走好人生道路的基本要求。
        ②从关注社会、积累社会知识到理解社会的发展,逐步丰富对社会经济、政治等方面的认识,进而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、比较和概括,产生对当前社会国家政策的认同感。
        ③通过对个人与职业关系的认识,对个体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,强化个体的从业意识,增强岗位适应能力。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,学习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来分析所面临的社会和就业问题。
        ④注重探究式学习,勇于从不同角度探究社会问题,学习认识理解社会的基本方法,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他和“终身德育”的能力。
        ⑤通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,初步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,立足国情认识社会现实的方法。(针对高级班学生)
 
     (3)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        ①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,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。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。
        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崇德向善的良好习惯,形成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。领会现代社会以人为本、科学发展的意义,增强民主和法治观念,积极参与公民的政治生活,切实维护法律权威和民主制度。
        ③了解中国国情和当前的经济政治现象,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。培养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和爱国主义情感,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,培育集体主义意识。初步树立对国家、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逐步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。
        ④培养坚强的意志、坚定的自信心,养成勇于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,培育团结合作精神,确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,形成健全的人格。
        ⑤提升职业精神,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,具备敬业爱岗、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意识,认同其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或岗位的价值,体会其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。
        ⑥养成客观科学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习惯,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终身学习的愿望,树立主体意识、竞争意识、效率意识、安全意识、节约意识、环境意识。
 
(五)教学实施
       1、把握课程设置与内容的针对性,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
       德育课教学应坚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、以学生的思想、道德、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,依据内容实用、功能够用的原则展开。要强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、实效性和主动性;要强调充实教学内容,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,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会问题;要突出创新精神、时代精神和教学实践环节,淡化学科理论体系,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,提高“终身德育”的能力。
        2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
        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,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、既有经验和心理反馈,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,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。注意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,发掘、激发和展示他们的潜能,培养学生社会、参与社会、探究社会的热情与愿望。
        3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,引导学生创新思维
        在教学中,要注意知识目标、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全面实现。知识目标主要体现在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、基本理论;能力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的习得能力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、自我教育能力、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;情况目标主要体现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培养爱国主义精神、集体主义精神、责任感、事业心和自信心等。培养创新思维,应通过创设多种适宜的活动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并独立得出结论,鼓励从不同的视角探究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。要使学生学会收集、运用相关信息,以及清楚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。
        4、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,努力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结合
        教师在考虑学生、教学内容、教学环境与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,选择和运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,如研究性学习、小组合作学习、角色扮演、模拟训练、讨论辩论、案例分析、参观调查等,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,切实增强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性、体验性和实践性,使学生既动脑,又动手,活跃、丰富本课程的教学。教师应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,开发和制作演示课件、电子资料库、网络课程等,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,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、直观。
        5、德育能力培养
       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,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。综合能力分为四个方面,即信息收集和运用、问题辨析和思考、自我教育与体验、合作交流与实践。自觉地掌握和综合地运用这些技能与方法,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探究能力、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。